- 保護視力色:
棉花收購“撤卡”的理論思考
-
http://mamogu.com 發(fā)稿日期:2008-7-17
- 【搜索關鍵詞】:研究報告 投資分析 市場調研 棉花 農業(yè) 棉麻
- 中研網訊:
-
團場棉花收購“撤卡”是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市場經濟是適應和促進現代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最好形式,是現代社會經濟的基本存在形式。兵團團場進入市場的主體,一是團場,一是職工(雙重經營主體)。農十三師“撤卡”之前所做的主要工作(“撤卡”的必要條件),就充分調動了這兩個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土地長期固定。土地是農業(yè)生產重要的生產資料,將其長期固定,使承包職工明確了“土地資本”的權利邊界,從而改變了在土地承包期易變頻繁的情況下產生的經營短期行為,增加了職工對土地的長期投資、改善土地肥力結構、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動力。
——生產資料費用自理。使承包者對自己所擁有的生產資料、收益等都非常清楚,與其相關的權、責、利也非常對稱,而且生產資料費用自理產生的效率與個人的利益高度一致。因此,生產資料費用自理后,自我約束機制的功效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揮,團場不需要付出外部監(jiān)督代價,也不需要團場為提高其資產使用效率而操心,使職工真正成為土地承包的責任主體,最大限度地實現邊際效用最大化,提高了職工最本原的生產動力。
——上交指標3年至5年不變。農業(yè)承包職工主要實行定額上交、超產超收歸己的大包干分配制度。上交指標相對穩(wěn)定,避免出現職工超產超收時,提高上交指標的做法,減輕了職工的負擔,增強了職工收益的心理預期,提高了職工的生產積極性。
——消化職工虧損掛賬。2004年農十三師土地承包職工虧損掛賬總額8000多萬元,對此,這個師根據不同情況,對農業(yè)承包職工家庭的歷史掛賬予以清理,2006年減至200多萬元,2007年全師徹底消除掛賬,新增虧損掛賬為零。職工沒有了掛賬,沒有了扣欠款的負擔,一年的辛勤勞作可以按照預期獲得。尤其是2007年職工收入大幅增長,為更大范圍實行上年底或年初一次性 交清生產資料費用和租賃承包費用提供了條件。
——職工信任團場!懊駸o信不立”,職工對團場的信任是能夠順利“撤卡”的最基本條件。職工把棉花交到團場,是以年底團場誠實履行年初承諾價格為條件的,它不同于棉花的現貨買賣。在棉花現貨買賣中,價值進行對等轉移和運動,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職工賣出棉花,獲得等值的貨幣;團場付出貨幣,得到棉花。但是目前團場在收購職工棉花時,并沒有同時對職工進行任何形式的價值補償,只是記賬到3到4個月以后分兩次兌現(2007年是一次兌現)。那么,職工為何還同意將棉花交給團場呢?這是因為近幾年來,農十三師各團場都嚴格履行年初的承諾價格,沒有發(fā)生過一次失信行為。同時,堅決取消“暗拿”“暗補”(“暗拿”是指在團場棉花收購中通過扣雜質、扣水分降低級別低價收購,以及棉花超合同價部分與職工分成等辦法與職工爭利的行為;“暗補”是指團場對職工在水電費、機耕費、生產資料價格、固定資產折舊及社保費用等方面的讓利。),把暗拿的這一部分還利于職工。嚴格按照兵團黨委“兩個限額”“兩還”的要求,切實做好職工減負和干部“兩還”工作,使職工對團場有了最基本的信任。
——產品銷售價格與市場基本接軌。使棉花所有者不管是團場職工,還是地方村民,實現了棉花交易時的地位平等。同時,充分發(fā)揮市場經濟價格機制的作用,將棉花的“合同約定價格”定為當年政府出臺的市場指導價格。這樣,年終兌現時就不存在“實際銷售價格高出部分”或“低于合同約定價格部分”,團場與承包職工也就沒有了按照“4∶6共享收益”,或“按6∶4共擔風險”的做法。
——改變銷售方式。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和決定性目的,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特別是市場經濟的基本主體——企業(yè),都以追求價值增值、講求經濟效益為基本動力。只有價值增值或經濟效益較高,企業(yè)才能在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fā)展。農十三師以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把由原師棉麻公司所有的棉花經營銷售還權于團場,使每年2000多萬元的棉花銷售利潤回歸到團場,真正確立了團場經營管理主體地位。
——團場收入來源不再完全依賴棉花。面對未來,誰先擺脫對棉花種植的依賴,而轉為對農產品的加工和發(fā)展二、三產業(yè),誰就先完成由農業(yè)經濟為主向工業(yè)經濟為主的轉型。因此,這個問題成為兵團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一定意義上說,能不能盡快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反映的是黨委引領發(fā)展的能力與水平的高低。2006年至2007年,農十三師用兩年的時間,全部取消團場上繳利潤,所免利潤都直接補給職工,僅此一項全師一線職工平均每年減少負擔1300多元;鼓勵團場出資入股到師直屬工業(yè)企業(yè),以25%投資回報率參與分紅;大力發(fā)展團場工業(yè),僅2007年,團場實現工業(yè)分紅3800萬元,使團場的利益主要體現在大宗農產品的加工、經營二、三產業(yè)上。這些做法,增強了團場領導搞活團場、增加收入的經營意識和思路,盡管職工減負不斷深入,但團場的收入沒有減少,團場履行公共管理服務的能力越來越強,團場的凝聚力越來越強。
上述做法,一方面,賦予承包職工家庭在土地、生產資料、產品以及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權(市場主體的本質特征是經營自主權),極大調動了其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培育了承包職工家庭這個生產經營主體。另一方面,賦予團場在產前為職工家庭提供農資的集中采供、主要農作物的訂單種植、農業(yè)結構的調整等方面的指導、管理和服務;產中為職工家庭提供水、電、農機、植保、技術推廣、氣象等方面的指導、管理和服務;產后提供產品收購及銷售、收入分配、農業(yè)保險理賠等方面的指導、管理與服務。自主權,讓各類市場參數正常運轉,真正確立了團場經營管理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了團場經營管理的重要職能。
隨著兵團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團場基本經營制度的貫徹落實,兵團農產品流通撤卡成為必然的趨勢。為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農十三師團場棉花收購“撤卡”,不是人們主觀意志的產物,也不是從外部強加給團場的東西,而是適應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是貫徹落實團場基本經營制度的重要舉措,是處理好特殊管理體制與市場機制關系的重要切入點。
- ■ 與【棉花收購“撤卡”的理論思考】相關新聞
- ■ 行業(yè)經濟
- ■ 經濟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