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視力色:
化肥限價政策失靈的"四大"癥結分析
-
http://mamogu.com 發(fā)稿日期:2008-3-14
- 【搜索關鍵詞】:研究報告 投資分析 市場調研 化肥 磷硫 農藥
- 中研網訊:
2004年,國家6次出臺化肥限價政策,但肥價仍同比上漲15.8%;2005年的限價政策比去年更多,但從市場反應看,肥價仍出現(xiàn)較大幅度上漲。伴隨著每次化肥漲價和限價政策出臺,化肥市場波瀾不斷,這也使化肥的漲價問題更加受到廣泛關注。在市場行為與政策杠桿的較量中,限價政策變得越來越"力不從心",而分別作為化肥供需主體的廣大生產企業(yè)和農民并沒有獲得預期的利益,企業(yè)叫苦不迭,農民怨聲載道。那么,到底是誰打開了化肥的"潘多拉魔盒"呢?
其實,這個"潘多拉魔盒"是各種矛盾的交織體,肥價波動使各種矛盾凸顯并逐漸激化。在煤炭等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鐵路運力緊張、公路運價上漲的情況下,如何兼顧生產者、經營者和廣大農民的利益,把肥價控制在合理水平,是擺在宏觀調控部門面前的兩難問題。
從化肥生產和消費形勢看,化肥限價政策失靈的癥結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體現(xiàn):首先,政策執(zhí)行需要的"部門聯(lián)動"很難操作;适蔷哂"糧食的糧食"這一特殊屬性的商品,肥價調控涉及工商、物價、財政、稅務、鐵路、供銷、電力等部門,實現(xiàn)一個完整的聯(lián)動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必須在保持政令暢通、部門行動統(tǒng)一的基礎上才能取得預期效果。從實際情況看,國家出臺的主要相關調控政策,包括化肥生產企業(yè)優(yōu)惠電價、農用化肥優(yōu)惠運價、尿素產品增值稅先征后返、磷酸二銨專項補貼及保證化肥生產所用煤、電、油、氣供應等。但無論哪個部門出現(xiàn)行動脫節(jié)、哪項政策沒有很好地落實,都會影響政策調控的整體效果。再加上在化肥問題上采取"部門聯(lián)動"的經驗很少,各部門對化肥重要程度的認識參差不齊,因此政策的實際執(zhí)行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執(zhí)行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其次,"市場彈性大"難以集中管控。中國化肥市場同樣處在逐漸健全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中,以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銷售主渠道已不復存在。過去,農資部門是農資銷售的主渠道,通過農資部門就能有效地控制市場,F(xiàn)在,農資企業(yè)改制,原來的主渠道作用大大削弱,政府行為的監(jiān)管和調控量大面廣,操作性變差了,肥價的監(jiān)管檢查難度變大了。
再次,信息不暢加劇了農民消費的盲目性。農民作為主體消費者,本來就存在施肥技術上的盲目性,對肥價變化的反應不是非常敏感,很多基層的不法商販利用農民對政策干預后的市場信息不了解,故意渲染化肥緊缺氣氛,哄抬肥價。
最后就是地方保護主義擾亂了市場優(yōu)化配置。一方面,磷硫資源的地方保護,加劇了全國資源緊張壓力。由于原料價格上漲,增加了化肥生產成本,肥價就隨之上漲。另一方面,地方對部分肥料或明或暗地實施所謂的準入制度,使化肥市場仍出現(xiàn)部分壟斷現(xiàn)象,造成局部地區(qū)供需出現(xiàn)緊張局面。
實際上,政府的積極態(tài)度也并非"一無所獲",至少在防止無序競爭以及在政策制定中積累了很多有益的經驗。因此,如果能夠更加清晰地抓住政策失靈的癥結,重新采取引導市場、治標兼顧治本的綜合措施,是能夠在一定時間內達到理想目標的。當然,政策真正發(fā)揮調控作用最終需要發(fā)揮市場的作用,完全放開市場是宏觀調控的方向。但由于化肥的特殊屬性,政府顯然不能像其他商品一樣迅速完全放開市場,因此政府制定的化肥政策需要尋找適應肥市發(fā)展的道路,并能充分發(fā)揮政策、經濟、技術杠桿的宏觀調控作用。
- ■ 與【化肥限價政策失靈的"四大"癥結分析】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