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視力色:
電視新聞訪談節(jié)目的深度挖掘
-
http://mamogu.com 發(fā)稿日期:2007-7-27
- 【搜索關鍵詞】:研究報告 投資分析 市場調研 電視 新聞
- 中研網訊:
-
2008-2009年中國手機廣告行業(yè)研究咨詢報告 隨著移動通信網絡向3G的逐步演進和移動互聯(lián)網業(yè)務的不斷發(fā)展,手機已經成為能夠傳播文本、圖片和2008-2009年中國網絡廣告行業(yè)研究咨詢報告 2008年中國廣告經營總收入有望超過5000億元。中國傳媒經濟的重要指標之一廣告業(yè)已經成為一2008-2009年中國戶外廣告行業(yè)研究咨詢報告 2008年1-3月,戶外廣告投放額平穩(wěn)發(fā)展,沒有明顯變化。4月開始明顯上揚,受奧運效應,7月2008-2010年中國廣播行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及發(fā)展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蔓延。金融危機隨著電視媒體的不斷創(chuàng)新,各類型節(jié)目紛紛亮相熒屏,電視新聞訪談節(jié)目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類。它以新聞為由頭和內容,以訪談為形式,靈活性、可塑性強使之成為媒體競相采用的節(jié)目樣式。這種類型節(jié)目可深可淺,但其深度挖掘則不外乎兩條途徑,這可從《新聞調查》和《名人面對面》有關陳丹青辭職的同題材節(jié)目中窺見一斑。
深度的向度
新聞是對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人是事的主體,因此新聞離不開人和事。有人將新聞簡化為以下三個公式: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新聞,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新聞,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新聞。由此可見,在人+事=新聞這個等式中只要人、事其中任意一個因素具有顯著性、不平凡性就可成為新聞,雖然這樣的表述過于片面和簡單,但以此探析電視新聞訪談節(jié)目的深度頗具啟示意義。
從上面等式中可以看出挖掘新聞深度有兩個渠道:著眼于人,著眼于事。電視新聞訪談節(jié)目的深度開掘相應有兩個走向,以人為中心,以事為中心。人、事并非對立和孤立的,而是緊密相聯(lián),因此任一向度都不是絕對的,只是在關注人和事的同時各有側重。以事件為中心著眼于廣延性,要以人見事,而以人為中心則側重于縱深性,要以事顯人。
《新聞調查》是央視創(chuàng)辦的深度報道類欄目,其選題原則是具有新聞性、社會性和故事性;《名人面對面》是鳳凰衛(wèi)視的一檔人物專訪型電視談話節(jié)目。單從名稱就可看出前者以事件為中心,后者以人為中心。以事件為中心要挖掘新聞背后的事實,其深度就是一種展現(xiàn)社會關系的事實,而以人為中心則要挖掘人物背后的事實,其深度就是一種展現(xiàn)人物經歷、人物性格的事實。
在以陳丹青辭職為題材的節(jié)目中,《新聞調查》將與陳丹青相關的人物列入采訪的行列,落榜學生、老師、官員等,他們的經歷和講述充分展現(xiàn)了事件始末;《名人面對面》只以陳丹青為訪談對象,在陳丹青對自身經歷的回憶、敘述中展現(xiàn)他的個性,由此窺視“此人為此事”的特殊性。這兩種視角所挖掘的深度不一樣,前者展示出事件的廣度,旨在揭露新聞事件發(fā)生的深層次社會原因,而后者展示出人物的主觀性和事件的特殊性,旨在揭開新聞人物造就新聞事件的原因。
深度的開掘
1.背景材料的運用
深度靠事實來支撐,背景材料是拓展深度的重要事實。背景材料的穿插可以增加新聞的立體感。新聞背景材料依據深度的向度也可分為關于人物的背景材料和關于事件的背景材料。
人物背景材料要充分展現(xiàn)人物的個性,事實背景材料要探究新聞背后的事實!睹嗣鎸γ妗分毓P著墨于陳丹青本人的背景,包括他上山下鄉(xiāng)的經歷,從農民一躍成為大學生再到留學生的經歷,以及他喜穿中山裝的情結;而《新聞調查》則呈現(xiàn)的是有關事件的背景資料,包括落榜學生的嘆息,美院老師的看法,教育部門官員的態(tài)度。
節(jié)目中,《新聞調查》和《名人面對面》都用到了簡介陳丹青身份、經歷的背景資料片,真正體現(xiàn)節(jié)目個性,展現(xiàn)節(jié)目深度的背景材料是主持人在訪談現(xiàn)場挖掘的事實和信息!睹嗣鎸γ妗分性S戈輝不斷詢問陳丹青文革經歷對他的影響,對“反”的理解以及他個人對辭職的感受,這些內幕性的資料勾勒出個性鮮明的陳丹青;《新聞調查》中柴靜調查到陳丹青一連四年未招收到研究生,采訪了數(shù)位落榜學生,聽取了教授對英語考試的批評意見,這些事實展現(xiàn)出事件發(fā)生的深層次社會原因。
2.提問的方式
訪談是節(jié)目的主要形式,人物式訪談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場景中,以有限的嘉賓為訪談對象;事件式訪談的場景隨事件解疑的推進而異,嘉賓也隨之變化。《名人面對面》只有陳丹青一個訪談對象,而《新聞調查》的受訪者涉及學生、老師、官員、自由畫家。
事件深度型的提問策略集中表現(xiàn)為不斷質疑,刨根問底!缎侣務{查》中柴靜追問,“很多人也都批評體制,但是沒有人因為這個辭職,您為什么這么做?”“到底是體制不對還是您不對?”“最后是什么讓您不能忍受?”質疑是《新聞調查》的生存方式。質疑要循著問題的指向有疑而問,并且把質疑作為尋找新線索的契機,根據回答找到其它線索拓展訪談對象繼續(xù)發(fā)問。柴靜在陳丹青的回答中找到他曾經看重的幾個落榜學生,他們對英語考試弊病的痛陳給現(xiàn)行考試制度有力的一擊。
人物深度型則在于激問,不斷制造矛盾,調動被訪者的積極性,暴露他們的情緒和情感,展現(xiàn)他們的觀點和態(tài)度!睹嗣鎸γ妗分性S戈輝問道,“您說是不是搞藝術的人會經常處在這種狀態(tài)下(大驚小怪,過于敏感)。”“藝術家不都是自戀的嗎,不都是希望名垂千古的嗎?您例外嗎?”這樣的問題迅速調動陳丹青的情緒,進入狀態(tài),陳清事實。正是在不斷的激問中人物訪談克服了單一場景的乏味,把訪談引向高潮,在現(xiàn)場氣氛張弛有度的情況下走向內容深刻。
3.敘事結構的安排
《新聞調查》采取講故事的敘述方式,強調“主題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所以制造懸念和解開懸念構成它的敘事過程。《新聞調查》不斷揭秘未知,由淺入深、步步為營。陳丹青為何辭職——招不到合格的學生——學生素質如何?(英語未達標)——考試制度的弊端(以文化成績定生死)——學者/學生/畫家解讀英語考試、教育體制。由此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敘事結構由表及里,最終深入新聞事件的內核。
《名人面對面》采用傳記式的敘述方式,以人為著眼點,人物的經歷娓娓道來,展現(xiàn)“事在人為”的特殊性,把人物置于矛盾沖突中,讓觀眾感觸到鮮活人物,理解事件發(fā)生的必然性。節(jié)目從陳丹青辭職回溯到他兒時的經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教育體制下他“進步”為研究生,現(xiàn)今教育體制下他“退步”辭去教授;文革記憶造就他敏感、憤怒,留美經歷促成他好反思、參照;他直言敢諫,追求人格獨立,現(xiàn)世沉默畏懼,麻木不仁。在一對對矛盾沖突中,人物立體化,事件明朗化。
綜觀電視新聞訪談類節(jié)目,其深度開掘的兩個維度各有千秋。雖然人物維度較事件維度缺少大視野,并且常常為人所忽視,但是它卻為理解新聞事件提供另一視角。此外人物維度并非要名人才有挖掘價值,“不平凡的人”只是相對而言,在“平凡人+不平凡的事=新聞”這一等式中,當平凡人做不平凡的事時,他也就成了不平凡的人。
- ■ 與【電視新聞訪談節(jié)目的深度挖掘】相關新聞
- ■ 行業(yè)經濟
- ■ 經濟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