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護視力色:
從傳播效果來看當前的典型報道
-
http://mamogu.com 發(fā)稿日期:2007-7-24
- 【搜索關鍵詞】:研究報告 投資分析 市場調研 傳播
- 中研網(wǎng)訊:
-
2008-2009年中國手機廣告行業(yè)研究咨詢報告 隨著移動通信網(wǎng)絡向3G的逐步演進和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業(yè)務的不斷發(fā)展,手機已經(jīng)成為能夠傳播文本、圖片和2008-2009年中國網(wǎng)絡廣告行業(yè)研究咨詢報告 2008年中國廣告經(jīng)營總收入有望超過5000億元。中國傳媒經(jīng)濟的重要指標之一廣告業(yè)已經(jīng)成為一2008-2009年中國戶外廣告行業(yè)研究咨詢報告 2008年1-3月,戶外廣告投放額平穩(wěn)發(fā)展,沒有明顯變化。4月開始明顯上揚,受奧運效應,7月2008-2010年中國廣播行業(yè)應對金融危機影響及發(fā)展 2008年,美國華爾街危機不僅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場,而且已由虛擬經(jīng)濟向實體經(jīng)濟蔓延。金融危機什么是典型?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是這樣解釋的:(1)名詞,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2)形容詞,具有代表性的;(3)名詞,文學藝術作品中用藝術概括的手法,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形象,它既具有一定的社會特征,同時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①新聞中的典型報道,指的是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的報道。
康德在《崇高的分析》一文中揭示了典型的含義。他認為典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暗示性,是“最充分的形象顯現(xiàn)”。②新聞傳播所以需要典型報道,既不在于時代需要樹立什么“樣板”的皮相之談,也不是出于學習典型經(jīng)驗的一隅之論,而是人類感知世界、把握世界必須經(jīng)歷概括“典型”的認識道路。人類需借助于個別認識一般,通過個性感悟共性,通過了解個別事例的性質與特征對同一類事物形成大體一致的意見。這也正好是新聞輿論引導社會公眾輿論的奧秘之所在。
典型是“代表性”的,因此它的前提是普遍性。它與非典型(普通)的區(qū)別在于,它是最能集中體現(xiàn)普遍本質特征的個體,具有個性和共性相統(tǒng)一的特征。它的特殊性不是脫離于普通,而是最能集中體現(xiàn)普通。
勿庸置疑,作為新聞報道的對象,典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正面的典型起著一種示范的作用。報道正面的典型往往能收到激勵受眾向典型看齊的效果。而反面典型也常常有著特殊的認識價值。報道反面的典型每每能起到相應的警示作用。③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說,新聞傳媒在恰當?shù)倪x擇的基礎所作的典型報道,對受眾都能產(chǎn)生實實在在的引導作用。我們這里所提到的是正面的典型報道。
由此觀之,我們就可以明白什么樣的典型人物受群眾歡迎,什么樣的典型報道不那么打動人。如果說改革開放前我黨新聞歷史上宣傳的典型人物,如雷鋒、焦裕祿、王進喜等,如果說他們能打動人,那是因為人民群眾的身邊有一個個小雷鋒、小焦裕祿、小王進喜。
如果任長霞、牛玉儒、李素麗的事跡不那么能打動人(他們本身的事跡是不錯的,這里指傳播和影響效果),那是因為人民群眾的身邊看不到任長霞、牛玉儒、李素麗。他們是在媒體上看到的。也就是說,如果公交戰(zhàn)線的服務人員態(tài)度還經(jīng)常那么惡劣,進入城市的農(nóng)民還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向服務員詢問道路,還居然發(fā)生過售票員掐死小女孩的事件,那么就是再出現(xiàn)幾個李素麗,這樣的典型也不會打動人。甚至某些“典型”報道還會引起反感和排斥,有一種虛假和欺騙的感覺。這種狀況已經(jīng)在很多人心中形成了。
綜觀這些典型報道,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宣傳的是同樣的價值觀,即奉獻、犧牲精神,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從雷鋒、焦裕祿、吳吉昌到任長霞、牛玉儒、許振超莫不如此,如果把奉獻、犧牲、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這一靈魂去掉,剩下的就是皮囊和空殼。
但是,現(xiàn)在社會的價值觀多元化了。改革開放的沖擊,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需求不斷上升,社會主流價值觀不斷被弱化和邊緣化,奉獻講的少了,犧牲精神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競爭至上、利益至上、個人主義至上。在這樣發(fā)生了巨大、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價值觀變化下,僅僅從傳統(tǒng)的主流價值觀這一角度宣傳“典型”,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
那么,我們還要典型嗎?如果需要,應當怎么做?
二、典型報道如何才能感人
傳播效果依據(jù)其發(fā)生的邏輯順序或表現(xiàn)階段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是認知層面上的效果,即指外部信息作用于人們的知覺和記憶系統(tǒng),引起人們知識量的增加和知識構成的變化二是心理和態(tài)度層面上的效果,指作用于人們的觀念或價值體系而引起情緒或感情上的變化三是行為層面上的效果,即認知和心理,態(tài)度所發(fā)生的變化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xiàn)出來。大眾傳播的社會效果也有三個層面:一是環(huán)境認知效果,二是價值形成與維護效果,三是社會行為示范效果。④
從傳播效果來看,典型報道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種楷模,一種示范,一個標本。一個任長霞,讓無數(shù)人肅然起敬,起到的不僅僅是認知的作用,更是一種對正確的社會價值觀的張揚和對錯誤價值觀的反對,而這會影響大批的人的行為,這對我們的社會是極為有利的。勿庸置疑,我們是需要典型報道的。人都需要榜樣。人不是抽象的,首先是社會的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他的存在以別人為參照物。榜樣,尤其是你身邊的人,有一天忽然由人變成了神,那么你就會大吃一驚,給你的思想震撼猶如地震,因而重新反思自己生活的意義。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影響了整整幾代人的心靈,許多人從他們身上吸取營養(yǎng)和精神動力,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這是我們黨新聞宣傳工作的最有成效和成果的部分。典型的價值不言而喻。
我們現(xiàn)在需要什么樣的典型呢?
讓我們看看現(xiàn)在的“典型”是如何選出來的。據(jù)筆者所知,程序一般是這樣的:首先我們黨的宣傳部門要推出典型了,發(fā)出通知給各地和報社,層層推選。中央的典型需要從各省推選,各省再從各地推選,依此類推,或者在一個行業(yè)內部推選,比如教師行業(yè)、公交行業(yè)、公檢法體系。在推選的過程中,各地或各部門為了出典型樹形象,不遺余力的跑關系,推選自己認為最突出的人物。
不可否認,這些典型人物,一般說來事跡比較感人,業(yè)績比較突出,貢獻比較大。但總覺得缺少點什么。什么呢?仔細想一想,缺少代表性。這些人物形象是個別的,甚至是拔高的,這是典型人物不典型的根源。
透過對這些年來各類媒體上所發(fā)的一些典型報道的分析還不難發(fā)現(xiàn),一些作者過分追求轟動效應,典型被寫成了“完人”,把原本一個很真實的典型弄得完美高尚得失真了。典型拔得太高了,離開了他們腳下那塊生長的土地,典型就成“神”了,一個典型一旦被捧到“神”的程度,就難以令人置信了。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報道感召力的動力之源,然而,正面典型報道中的許多紕漏則正是出在這個常識性的問題上。如一篇關于“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典型報道,寫他搞研究如何如何一連多少天不睡覺,累倒在稻田里還不放棄研究。今年在武漢有一群學生與袁院士進行面對面交流時,學生們提及此事,贊美他癡迷于科學研究忘我工作的高尚境界,他連忙澄清:“一定別受誤導,累倒還工作不值得提倡。身體是最重要的。另外,我也從來沒有累倒在田里!睆娬{正面宣傳報道為主,追尋典型報道的感召力,一定要實事求是,如果典型還不盡“理想”、“嫩”一點、“單薄”一點,也不能去人為拔高,一切必須以真實性為基礎,這才是產(chǎn)生感召力的源泉。
所以,要突破典型人物報道,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在選擇面上,選擇那些和群眾貼近的,讓群眾能親身體會到感覺到的人物!洞蟊娙請蟆2005年推出了一組“下崗職工再就業(yè)”典型報道,有圖有文,形象生動地反映了下崗職工這一特殊群體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故事,受到了很多群眾歡迎。就是因為他們選擇了普通群體典型,是普遍中的佼佼者。當然,天才、奇才也可以寫,我們這里關注的是普遍性。
二是拓寬主流價值面。這是最根本的。有一篇具有很強生命力的典型報道,就是徐遲寫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即使抹去其中的意識形態(tài)特色,也不失為一篇出色的人物報道,徐遲在那個大的環(huán)境下,沒有局限在宣傳主流價值觀,而是自然而然地描繪了陳景潤的性格特點和發(fā)展歷程,描繪了他的性格和社會大背景的相互交織和相互推動。與對雷鋒的報道相比較,這篇文章關注的是人,是社會對個人的壓迫,是個人躲避社會的性格特點,躲避的性格反而推動他達到了科學的高峰,它描寫的不僅僅是犧牲和奉獻。而對于雷鋒的報道,除掉“奉獻”這一點就沒有其他了。以往的典型人物報道或多或少帶有“雷鋒”報道的通病。
在新的社會階段,對于個人、集體等問題,對于奉獻、利益爭奪等價值問題,需要重新思考,建議黨報借鑒一下《知音》雜志的稿件,筆者認為“以人為本”是典型追求報道應該的主要價值取向。
- ■ 與【從傳播效果來看當前的典型報道】相關新聞
- ■ 行業(yè)經(jīng)濟
- ■ 經(jīng)濟指標
-